美国零售巨头迎最大危机,162岁的梅西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?
来源 | 商业地产头条(ID:Dtoutiao)
作者 | 陈安琪、苏珊
4月1日早间,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,美国老牌零售巨头梅西百货将被剔出标普500指数,且从4月6日起加入标普小盘股600指数。
梅西离场后,空调制造商开利全球(Carrier Global)将接替其在标普500中的位置,后者上月刚从联合技术公司分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公司。
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表示:“去年以来,梅西百货的经营状况便迅速恶化,经营性现金流16亿美元,为历年最低,因此梅西百货的市值更能代表小盘市场空间。”
2020年开局至今,梅西百货股价下跌了超过70%。截至4月1日收盘,该股收跌9.78%,至4.43美元,市值仅为15亿美元,约为2019年底的四分之一,与2015年高峰时的240亿美元相距甚远。
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最后一根稻草,压向梅西,随之而来的是关店潮、“被动式”员工休假及减薪。截至今年3月31日,美国所有的梅西百货商店都关门了,并且未决定何时重新开业。
此外,本周一,其还宣布将让大多数员工开始休假,并下调其董事及以上级别管理人员的薪酬。“我们将以最低员工数量来维持基本的运营。” 但其数字化业务如配送中心等,将减少休假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实际上,早在疫情爆发前,梅西百货已身处困境。截止2019年其已累计关闭超百家门店。2020年2月24日,其还宣布将在3年内关停125家盈利垫底的门店并削减2000个岗位。
据悉,这些门店大约占该公司门店总数的五分之一,年销售额合计14亿美元。
与其同时,梅西百货宣布暂停股息发放、降低信贷额度、冻结招聘和支出,削减成本以应对危机。2019年其股价已累计大跌45.60%,是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零售股。
梅西百货的故事,诞生于美国城市化催生的百货开业潮中。
1858年,Rowland Hussy Macy在纽约廉租区开办了一家RH Macy&Co.杂货店。开业当日总销售额仅为11.06美元,而至第一年结束时,公司全年销售额已达约8.5万美元。
1902年,RH Macy&Co.杂货店迁至纽约先驱广场,更名为“梅西百货”。至1924年纽约第七大道完工后,该店被誉为“全球最大”实体超级百货商店。品牌flag立起后,梅西百货通过几次收购,完成了在美国国内的初次扩张。
二战后,美国的商业进程被推向高潮:汽车在中产阶级中普及,郊区蓬勃发展;人口结构转变,零售业快速增长,百货公司销售额遽升。
梅西百货通过前期并购整合横向扩张,以规模优势降本增效,在这一轮百货高速成长期中,成为了行业巨头。
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,西尔斯年营收占美国GDP的1%(现今亚马逊也仅占0.8%),成为全球最大百货零售商,梅西百货紧随其后。而当时的沃尔玛,还只是中西部的区域性超市。
故事的转折点,出现在了20世纪80年代。彼时,连锁店、超市、仓储会员店等新兴的细分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,席卷美国零售市场,百货公司的地位受到威胁,市场份额随之被瓜分。
白热化竞争下,美国零售业迈入大兼并时代。1981-1989年,沃尔玛门店数从491家增至1528家(数据来自沃尔玛官网),十年间股价更是翻了45倍。
1990年,沃尔码超越百货巨头西尔斯摇身变为美国第一零售巨擘。进入90年代,仓储式会员制超市大繁盛,让好市多股价十年间上涨了649%,而沃尔玛的股价亦上涨了1034%。
面对着商超玩家们的进攻,梅西百货却表现得如“局外人”般冷静,依旧采取其在首轮扩张中的思维,相继在佛罗里达、休斯顿、新奥尔良多地复制百货门店,试图“以量取胜”。
它终是错失了发展其他细分业态的机会,在百货业的下行周期面前,败下阵来。
1992年,因未能适应市场新变化,梅西百货宣告破产。1994年圣诞节前夕,被其曾有意收购的联合百货(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)纳入麾下,进行重组。
千禧年后,网络销售拓宽了美国零售业渠道,政府放宽多个行业管制,叠加股市上扬,新一轮大洗牌来了。
传统百货业,首当其冲,收并购频繁。2000年起,梅西百货的业绩又开始下滑,营收几度呈负增长,2001年达-34.7%,而其2002净利润更是同比下跌396.4%。
被灰色笼罩着,梅西百货的日子不太好过。于是,2005年8月,其收购了五月百货,包括约500家地区百货商店和约700家婚纱礼服店,以期提升规模效应来引导企业转型,改变逆境。
收购完成后,梅西百货的门店数量达到约900家,营收大增41.9%至223.9亿美元,市值亦同步大幅上扬。
可靓丽的成绩单,并不能掩饰住梅西百货一直待解的根本性难题:经营效率低下。
虽然在2008年推出的MOM战略(Magic Selling魔术营销、Omnichannel全渠道和My Macy’s本地化)后,梅西百货的毛利率及净利率出现快速回升,但持续时间不长,近些年又回到了“不温不火”状态。
很显然,几经沉浮的梅西百货,依旧迷恋着横向并购的老路来寻找业绩新增长点,却始终未能踏出向上发展、拓宽渠道的脚步。
于企业而言,并购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通过横向并购,企业得以扩大规模以占领当地/本国/全球的市场,突破内生增长的限制,如早期的梅西百货。
而纵向并购,则能拓宽企业边界,在原有市场已取得一定优势的企业,以此为基础,进入细分市场,多元化经营以提高自身壁垒。
至2015年,梅西百货营收同比降4.8%,归母净利润同比降29.75%,同店销售同比降3%,一再跌落的业绩让这家老牌百货惴惴不安,随之而来的,是一波接一波的关店潮。
2016年8月,梅西百货宣布“百家门店关闭计划”,当年关了66家门店,而在2017、2018年,则分别关店15家、12家。
对此,梅西百货曾在年报中解释,关店计划是对公司中心业务的重大重组,以将资源集中于战略重点。以通过精简其门店组合,提高运营效率,并执行其房地产战略(销售部分门店提升房地产收入)。
关店潮的另一边,梅西百货在不断发力线上销售、折扣店和化妆品市场,扩充Backstage(折扣店、奥特莱斯)和Bluemercury(中档美妆零售)两类门店。
截至2019年2月,梅西百货以店中店的形式,已在其商场门店内开设了165家Backstage,另外还有7家独立门店,Backstage折扣店作为梅西百货服饰品类的退出渠道,可以有效降低其运营风险。
但就其总资产净利率的构成来看,梅西百货的存货周转较慢,2018财年其存货周转天数为123.5,而沃尔玛仅为41.1。
转型的另一个重点,是全渠道建设。2014 年起,受到线上渠道的强烈冲击,梅西的净利润持续下滑,2016 年净利润仅为2014 年的40.5%。虽然,梅西早在1996年就已上线自营电商平台Macys.com,并逐步投入超20亿元,但其却始终未能根本跑通“全渠道”这一路子。2015年梅西在线销售收入增加15%,而同期亚马逊增幅高达48%。
梅西的繁荣与衰败中,揭示了美国零售业的变迁,而传统百货业的走弱,或已成定局。
全美百货公司中销售额排名第二的彭尼百货自2011年起开始亏损,2012年实行关店调整战略。截至2016年,彭尼百货较2012 年共关闭了91家门店,占门店总数的8.2%。
同为传统百货龙头的诺德斯特龙,2014年起盈利能力持续下滑,2016年净利润仅为2014年的48.6%。
经营效率低下、盈利能力较弱,是梅西、彭尼、诺德斯特龙身上的共性。在疫情的冲击下,它们已有的困境被放大。诺德斯特龙在3月17日宣布,将暂时关闭其在美国、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360多家门店,为期两周。3月18日,彭尼百货也宣布将关闭其美国国所有门店,至少到4月2日。
事实上,从近15年数据来看,百货在美国零售市场份额是一路下滑,从2004年的6.4%下滑至2018年的2.34%。即便是百货龙头,也很难逆转业态衰退趋势,拥有120余年历史的“百货公司鼻祖”西尔斯集团(Sears)连年关店、并于2018年11月正式申请破产。
据Coresight 统计,2019年1-10月美国零售业闭店数达7600家,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6163 家,创下历史新高。
危机之下,美国零售行业必将继续加速整合,效率低下的门店、企业将被出清。
与传统百货走弱相对,美国折扣零售企业的表现亮眼,且股价不断上扬。其中,位居美国折扣零售企业第三的Burlington,自2013年IPO以来,股价飙升近10倍;而若排除拆股影响,“老大哥”TJX股价涨幅也超过10倍。
今年3月,相比梅西、彭尼百货、诺德斯特龙66%、53%、61%的跌幅,TJX、罗斯百货28%的跌幅明显较小。
相比传统百货,折扣零售企业能有效解决供需痛点是其一大明显优势。以美国折扣零售龙头TJX为例:
-
特卖模式定价低廉、存货周转快,可帮助供应商高效清理库存,实现资金流、货流、信息流的高效流转;
-
精准定位中产阶级目标客群,通过超高速展店实现多产品线和全球化布局。
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TJX扩大了供应商储备,推动商业模式升级,成为全球领先的廉价服装和家庭时尚零售商,盈利增长成功穿越经济周期。
在美国零售行业整体增长下滑背景下,TJX 展现出强劲生命力,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95.79 亿美元增长到2018 年的389.73亿美元,复合增速8.1%。自2013年开始,其同比增速不断提升,从6.0%上升到2018年的8.7%。
如此看来,折扣零售企业具备穿越周期的反脆弱性。经济不景气时,厂家/品牌商滞销库存增加,居民消费回归理性,折扣零售企业在供给侧去库存、需求端提供低价正品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。
纵观零售行业百年风云,滚滚车轮向前进化,实则是一个不断寻找成本更低的商业模式的过程。穿越周期,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好的,但肯定是最具普适性的得意者。